
1955年12月上旬,莫斯科回来的飞机刚落在北京南苑机场,叶正大便被同学们围住祝贺学成归国。年轻的航空工程师没有多寒暄财盛配资,他拎着一只旧皮箱,直接赶往中南海。那只皮箱里,放着他毕业论文的底稿,还有父亲留下的一枚旧军功章。
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西花厅接见了他。屋内炉火正旺,窗外却有薄雪。简单寒暄后,周恩来突然放低声音:“正大,你父亲的事,组织有责任给你讲清楚。”一句话击中了叶正大的内心,尘封十年的疑团也就此被揭开。
时间拨回1941年初冬。皖南事变硝烟未散,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拘押。与此同时,远在广东桂林的妻子李秀文收到一封字迹仓促的电报,人一晕,碗盘落地。三个年幼的孩子吓得不敢出声,他们只记得母亲捂着额头喃喃:“你们的爸爸被抓走了……”

皖南之后,叶挺辗转上饶、韶关、恩施等地。每到一处,蒋介石方面都会派人劝降。威逼不过,改用利诱;利诱不成,再转地关押。多年羁押中,叶挺一面养猪种菜自给财盛配资,一面暗中联络外界。恩施山区的泥路上常能看到他挑菜下山,满头汗水却神情坚定。
1944年秋,叶挺预判大局将变,决定送走孩子。夜色之下,他对三个孩子低声叮嘱:“照信去找周伯伯。”孩子们点头。第二天清晨,他们借看守打盹,从后门翻出,步行至公路,搭上运煤卡车。逃脱计划干净利落,流畅得像一场军事演练。
三名孩子最终在重庆找到周恩来。周恩来没有多问过程,只简短指示:“先把书念好。”随后,延安来了密电,美军飞机把孩子们一并接走。飞机升空瞬间,大儿子叶正大从舷窗望向山城,只见乌云压境,不知父亲此刻身在何方。
1946年初春财盛配资,国共代表交换被扣人员,叶挺结束五年囚禁。3月4日黄昏,重庆机场鞭炮齐鸣,他脚步仍显沉稳。有人悄悄感叹:“叶军长老了。”叶挺未作回应,只向迎接人群点头致意。此后一个月,他奔走各地,积极争取和平。
4月8日07时45分,一架美制C-47运输机从重庆起飞,机组成员七人,乘客二十余位,其中包括叶挺夫妇和王若飞。当晚,延安、重庆、西安三地无线电台同时呼叫,却始终没有回应。直至翌日凌晨,空军总部才收到山西兴县黑茶山目击报告:山区发现飞机残骸,机体全毁,无人生还。

事故通报写着“浓雾撞山”。然而,熟悉航空的人都知道,这种机型装配早期无线电定向仪,只要仪表完好,穿云飞行并非难事。周恩来在同叶正大的谈话中揭开另一可能:“飞机仪表被明显动过手脚,指针刻意错位。”说罢,他沉默良久。室内炉火噼啪作响,气氛逼仄。
叶正大一向沉稳,此刻却握拳关节泛白。他脑中闪过课堂上学到的失速、仪表失灵、俯冲等术语。技术推演表明,只需调整两颗螺丝,就足以让飞行员在云层中失去方向。那抹人为阴影,比风雪更冷。
悲痛来得凶猛,但更多的是清醒。叶正大后来组建“12人设计小组”,埋头于图纸和滑尺之间。57式教练机下线时,他在总装车间站了一整夜,没有说一句场面话。旁人不解,他只是轻声提醒工友:“安全第一,零件别省。”
有意思的是,叶正大并未公开指责任何个人。他把怀疑写进密报,交由相关部门核查。多年后,他在技术座谈会上谈及“故障排查流程”时插入一句:“生死往往只在一颗螺钉。”场内瞬间安静,所有人都明白这句提醒来自哪段往事。

叶挺一家在1940年代付出的牺牲,至今仍让许多老兵唏嘘。北伐名将在战场上可横刀立马,却在迷雾山谷里折翼;他的孩子们成长为航空人,用铆钉、桁架和蒙皮为父亲筑起另一种天空。不得不说,历史的补偿从不简单,但后辈们的选择让悲剧多了一层意涵——技术与信念相连,正是新时代的防护网。
2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